“先分賣不賣,再分爛不爛;有害單獨放,干濕要分開……”近期,越來越多的徐州市民發現,小區里垃圾桶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垃圾分類集中收集點,垃圾分類的要求也廣泛宣傳開來,愈發地深入人心。
作為全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徐州抓實垃圾分類不僅僅是順應“新時尚”,更是責任和使命。從率先謀劃、率先探索,到印發行動方案、開展《徐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立法,再到全面推進、全面覆蓋,如何讓市民形成文明習慣?隨著徐州市在各小區大力推進垃圾分類和環保宣傳,主城區各區也根據各自特點推出了接地氣的垃圾分類創新形式。
創新引領,智慧科技很“硬核”
近年來,徐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以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為目標,不斷推動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的創新發展成果和生態環境持續發展科學理念。部分社區引入智能分類回收設備,試點“互聯網+垃圾分類”新模式。
泉山區部分小區引入智能垃圾分類回收房,讓垃圾分類変得更加方便、智能。每戶居民都有一張專屬的智能服務卡,刷卡后垃圾分類箱門自動打開,居民對應分類回收箱投放。回收箱下面自帶的電子秤會進行稱重,并把重量換算成積分,數據信息上傳到云端,居民可憑積分兌換商品。從投放垃圾開始,到兌換商品,都是智能化操作。
除了設備吸引人之外,積分兌換、日用品兌換以及無用廢棄物變現等利好也讓智能垃圾分類設備得以迅速鋪開。隨著智能垃圾分類回收推廣,這種融入移動掃碼、定位識別、自動稱重、智能估值、生物特征識別以及交互聯網等功能的環保設備賺足了眼球。不少居民坦言,對機器充滿了好奇,就像發現了新的智能玩具。而且,這樣一個能方便快捷處理垃圾,并且從中獲益的渠道,對于居民來說都是有利無弊的。
與傳統垃圾桶相比,智能設備采用封閉式箱體,有效的改善了傳統垃圾桶存在的蚊蟲亂飛及腐臭彌漫現象,便于改善混投情況,利于提升垃圾分類意識及積極性,傳統垃圾桶下雨會進水,對垃圾造成二次污染,智能設備有效避免此類現象。
部分社區不斷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活動,通過積分獎勵、有償兌換等方式引導市民參與垃圾分類活動,這樣的投放方式,讓居民們在感受新鮮體驗的同時,還可以不斷地糾正垃圾分類投放習慣,市民紛紛點贊。
營造氛圍,多措并舉促推進
良好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綠色理念的樹立不能一蹴而就。為謀求生活垃圾分類新作為,徐州市進一步創新宣傳方式、拓寬宣傳渠道,針對不同服務對象開展有針對性的宣傳教育,豐富了宣傳內容,增強了宣傳實效。
全市范圍內,各地各部門積極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知識“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學校創建等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生活垃圾分類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制作了生活垃圾分類公益宣傳片、宣傳海報、分類投放指南等宣傳資料,向市民普及生活垃圾分類知識。建立生活垃圾分類志愿者隊伍,在顯著位置或人流較密集區域設置宣傳陣地,在公共設施設置宣傳海報,在居民小區主要活動場所等公共區域開展多種形式的生活垃圾分類宣傳。